調節閥有兩個重要的參數指標:衰減比和余差
更新時間:2019-12-13 瀏覽次數:1870
調節閥是一種節流裝置,屬于動部件,與檢測元件、變送器和控制器比較,在控制過程中,需要不斷改變節流件的流通面積,使操縱變量變化,以適應負荷變化或操作條件的改變。因此,對閥組件的密封、腐蝕、耐壓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密封會使調節閥摩擦力增大,死區加大,造成控制系統控制品質變差等。被安裝在各種不同的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的高溫、低溫、高壓、大流量、微小流量等操作需要調節閥具有各種不同的功能來適應不同應用的要求。
本文來講一講調節閥的兩個參數指標:衰減比和余差。
在調節閥自動系統過渡過程中衰減比代表什么意義?衰減比n是衡量過渡過程穩定性的動態指標,它的定義是開始一個波的振幅與同方向第二個波的振幅之比。若用B表示開始一個波的振幅,B’表示同方向第二個波的振幅,則衰減比n=B/B’。
顯然對衰減振蕩而言,n恒大于1。n越小意味著控制系統的振蕩過程越劇烈,穩定度也越低,n接近于1時,控制系統的過渡過程接近于1時,控制系統的過渡過程接近于等幅振蕩過程;反之n越大,則控制系統的穩定度也越高,當n趨于無窮大時,控制系統的過渡過程接近于非振蕩過程,衰減比究竟以多大為合適,沒有確切的定論,根據實際操作經驗,為保持足夠的穩定欲度,一般希望過渡過程有兩個波左右,與此對應的衰減比在4∶1到10∶1的范圍內。
在調節閥自控系統過渡過程中余差C的定義是什么?當過渡過程終了時,被調參數所達到的新的穩態值與給定值之間的偏差叫做余差,或者說余差就是過渡過程終了時的殘余偏差,偏差的數值可正可負。在生產過程中給定值是生產的技術指標,所以被調參數越接近給定值就越好,亦即余差越小越好。
但是在實際生產中,也并不是要求任何系統的余差都很小,如一般貯槽的液位調節要求就不高,這種系統往往允許液位有較大的變化范圍,這時候余差就可以大一些。又如化學反應器的溫度調節,一般要求比較高,應當盡量消除余差。所以對余差大小的要求,必須結合具體系統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有余差的調節過程稱為有差調節,相應的系統稱為有差系統。沒有余差的調節過程稱為無差調節,相應的系統稱為無差系統。